培训简介
课程目录
-
1绪言
-
2水文循环
-
3岩石中的空隙与水(上)
-
4岩石中的空隙与水 (下)
-
5地下水的赋存
-
6地下水的运动
-
7包气带水的运动
-
8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
-
9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
-
10地下水系统
-
11地下水动态与均衡
-
12孔隙水
-
13裂隙水
-
14岩溶水
-
15地下水资源
-
16地下水与环境
-
17绪论
-
18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
-
19地震工程地质研究
-
20砂土地震液化工程地质研究
-
21岩石风化的工程地质研究
-
22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
-
23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2
-
24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
-
25岩溶工程地质研究
-
26诱发地震
-
27地面沉降工程地质研究
-
28绪 论1
-
29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
-
30地震
-
31滑坡
-
32地面.沉降
-
33水土流失
-
34地质环境系统分析
-
351.1课程介绍(柴波)
-
362.1.1环境地质调查术语
-
372.1.2调查目的与任务-V02
-
382.3 环境地质调查内容及步骤-上
-
392.3 环境地质调查内容及步骤-下
-
403.1 遥感调查-1:基本流程
-
413.1 遥感调查-2:应用
-
423.2 地面调查-1:基本流程
-
433.2 地面调查-2:实测剖面
-
443.2 地面调查-3:水文地质岩组划分
-
453.2 地面调查-4:工程地质岩组划分
-
463.2 地面调查-5:路线及观测点布置
-
473.2 地面调查-6:野外记录
-
483.3 勘探工程-1:分类及用途
-
493.3 勘探工程-2:部署
-
503.3 勘探工程-3:成果及应用
-
513.4 现场试验-1:水文地质现场实验方法
-
523.4 现场试验-2:土体原位测试方法
-
533.5 室内实验与测试-1:水文地质
-
543.5 室内实验与测试-2:工程地质
-
553.6 监测
-
564.1成果图件的分类
-
574.2成果图件的编制方法
-
584.3报告编制
-
595.1崩滑流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概述
-
605.2 滑坡调查部署及调查内容
-
615.3 滑坡野外调查要点及方法
-
625.4 滑坡调查成果体现
-
636.1岩溶地质环境问题概述
-
646.2 岩溶涌突水的调查内容及部署
-
656.3 岩溶隧道涌突水问题
-
666.4 岩溶塌陷的调查内容及部署
-
676.5 岩溶塌陷的调查要点及方法
-
687.1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概述
-
697.2 海水入侵调查内容及工作部署
-
707.3 海水入侵调查要点及方法
-
717.4 海水入侵调查成果体现
-
727.5海岸侵蚀与淤积的调查内容与方法
-
738.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概述
-
748.2 矿山地面塌陷调查内容及部署V1.1
-
758.3 矿山地面塌陷调查要点及方法
-
768.4矿山水土污染调查内容及部署
-
778.5矿山水土污染调查要点及方法
-
78实验课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实验操作
-
79实验课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实验原理
-
80实验课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数据处理
-
81第一章 绪论 1.1 环境及其特征
-
82第一章 绪论 1.2 环境的类型
-
83第一章 绪论 1.3 环境问题及其类型
-
84第一章 绪论 1.4 环境地学研究方法
-
85第二章 地球环境系统的外围空间 2.1 地球环境系统的外围空间-太阳系
-
86第二章 地球环境系统的外围空间 2.2 地球运动
-
87第二章 地球环境系统的外围空间 2.3 地球环境的组成
-
88第三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大气圈 3.1 大气圈组成结构
-
89第三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大气圈 3.2 大气圈中的能量
-
90第三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大气圈 3.3 大气运动
-
91第三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大气圈 3.4 气候及其类型
-
92第三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大气圈 3.5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
-
93第三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大气圈 3.6 大气污染源
-
94第三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大气圈 3.7 大气污染物及其转化
-
95第三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大气圈 3.8 大气污染类型
-
96第三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大气圈 3.9 影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地学因素
-
97第三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大气圈 3.10 创新性研讨-密气洁京工程
-
98第四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水圈 4.1 水圈概况
-
99第四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水圈 4.2 水分循环及其资源环境意义
-
100第四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水圈 4.3 水污染概况
-
101第四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水圈 4.4 水体污染物的转化
-
102第四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水圈 4.5 水体污染与自净机制
-
103第四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水圈 4.6 水体溶解氧平衡
-
104第四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水圈 4.7 河段水质模型
-
105第四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水圈 4.8 人类活动对水圈影响概况
-
106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岩石圈 5.1 岩石圈概况
-
107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岩石圈 5.2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
-
108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岩石圈 5.3 岩石圈化学元素丰度
-
109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岩石圈 5.4 岩石圈组成-矿物
-
110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岩石圈 5.5 岩石圈组成-岩石
-
111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岩石圈 5.6 岩石圈运动
-
112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岩石圈 5.7 地壳演化简史
-
113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岩石圈 5.8 构造地貌
-
114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岩石圈 5.9 外营力地貌1
-
115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岩石圈 5.10 外营力地貌2
-
116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岩石圈 5.11 外营力地貌3
-
117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—岩石圈 5.12 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
-
118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1 土壤圈概况
-
119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2 土壤的功能概述
-
120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3 土壤原生矿物及其转化
-
121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4 土壤次生矿物及其类型
-
122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5 土壤矿质元素概况
-
123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6 土壤有机质概况
-
124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7 土壤生物
-
125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8 土壤与成土环境的相互作用
-
126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9 土壤分类概况
-
127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10 土壤与人类相互作用
-
128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11 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物
-
129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12 土壤污染概念
-
130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13 土壤污染修复理论
-
131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14 棉花萃取土壤中重金属
-
132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15 柳树萃取土壤中重金属
-
133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16 土壤健康
-
134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土壤图 6.17 土十条简介
-
135第七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生物圈 7.1 生物圈概况
-
136第七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生物圈 7.2 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
-
137第八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智慧圈 8.1 智慧圈及其组成
-
138第八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智慧圈 8.2 跨流域调水的环境影响
-
139第八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-智慧圈 8.3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调
-
140第九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自然资源 9.1 自然资源类型及特征
-
141第九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自然资源 9.2 土地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
-
142第九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自然资源 9.3 旅游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
-
143第十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灾害 10.1 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征
-
144第十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灾害 10.2 地质灾害及其环境影响
-
145第十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灾害 10.3 中国自然灾害特征
-
146第十一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循环 11.1 地球环境中的物质循环
-
147第十一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循环 11.2 氟硒循环异常与地方病
-
148第十一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循环 11.3 放射性核素循环
-
149第十二章 人类优化聚落环境的风水理念与实例分析 12.1 聚落环境及其类型
-
150第十二章 人类优化聚落环境的风水理念与实例分析 12.2 人类优化聚落环境的风水理念
-
151第十二章 人类优化聚落环境的风水理念与实例分析 12.3 人类优化聚落环境实例剖析
-
152第十三章 城市环境地学议题研讨 13.1 城市环境及其特征
-
153第十三章 城市环境地学议题研讨 13.2 城市内涝的环境地学剖析
-
154第十四章 环境地学调查技术与方法 14.1 环境地学野外调查基础
-
155第十四章 环境地学调查技术与方法 14.2 环境样品采集点的设置
-
156第十四章 环境地学调查技术与方法 14.3 环境制图简介
-
157第十四章 环境地学调查技术与方法 14.4 遥感技术在环境地学中的应用
-
158第十四章 环境地学调查技术与方法 14.5 优化土地利用配置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
-
159第十四章 环境地学调查技术与方法 14.6 南极环境地学特征
-
160第十四章 环境地学调查技术与方法 14.7 耕地土壤野外快速诊断存储—评价技术